《華陽國志卷十二.校點後記》

《華陽國志卷十二》序志並(梁益)[益梁]寧三州先漢以來士女名目錄校點後記

序志(何、王、石本以《三州士女目錄》為《序志》, 列在前, 此篇題為《序志後語》, 列其後。又元豐、錢、廖本此下有「常璩道將」字。)
巴蜀, 厥初開國, 載在書籍。或因文緯, 或見史記。久遠隱沒, 實多疏略。及周之世, 侯伯擅威, 雖與牧野之師, 希同盟要之會。而秦資其富, 用兼天下。漢祖階之, 元豐本脫之字。奄有四海。此下, 廖本注雲:「當有脫文。」今按:衍下八字耳。漢改梁曰益, 魏分益為梁, 晉又分益為寧, 前四卷業經明著, 此無庸贅。於文亦當逕接相如君平句。「梁益及晉分益為寧。」司馬相如、嚴劉、李本作莊。君平、楊劉、李本作揚。子雲、陽成子玄、鄭伯邑、尹彭城、譙常侍、任給事等, 各集傳記以作本紀, 略舉其隅。其次聖、稱賢、仁人、志士, 言為世範、行為表則者, 名注元豐與廖本作注。他各本俱作掛。史錄, 而陳君承祚別為《耆舊》, 始漢及魏, 煥乎可觀。然三州土地不復悉載。《地里志》頗言山水, 歷宋、明本皆作歷。清刻本避諱作歷。然今已通用代曆字。代轉久, 郡縣分建, 地名改易, 於以居然;辨物知方, 猶未詳備。於時漢張、吳、何、王、浙、石本此下小注雲「一本無漢字」。他本無此注。晉方隆, 官司星列, 提封圖簿, 歲集司空。故人君學士, 蔭高堂、翳帷幕, 舊各本作幙。廖本作幕。足綜物土, 不必待《本紀》矣。曩遭阨運, 函夏滔「堙」〔湮, 〕元豐、錢、劉、張、李、《函》、浙本作堙。吳、何、王、石本作埡。按文義, 當作湮。李氏據蜀;兵連戰結, 三州傾墜, 生民殲盡, 府庭化為狐狸之窟, 城郭蔚為熊羆之宿, 宅遊雉鹿, 田棲虎豹, 平原鮮麥黍之苗, 千里蔑雞狗《函海》本作●。之響, 丘城蕪邑, 莫有名者。嗟乎三州, 近為荒裔!桑梓之域, 曠為長野, 反側惟之, 心若焚灼。懼益遐棄, 城陴靡聞;元豐本作問。迺考諸舊紀, 先宿所傳, 並《南裔志》, 驗以《漢書》, 取其近是, 及自所聞, 以著「斯」〔於〕篇。舊刻作斯, 細審文義, 是於字誤。說詳注釋。又略言公孫述、《蜀書》、鹹熙以來喪亂之事, 約取耆舊士女英彥, 「又」各本並有。當衍。肇自開闢, 終乎永和三年, 凡十〔二〕篇, 按下文當作十二篇, 然舊各本並無二字。蓋《蜀漢書序志》舊文也。號曰《華陽國記》。元豐、錢、張、劉、李、廖本作記。吳、何、《函》、王、浙、石本作志。夫書契有五善:達道義, 章法戒, 《函海》本此下有空位。並注雲:「劉、吳、何、李本接寫, 無空位。」通古今, 表功勳, 而後旌賢能。恨璩才短, 少無遠及, 不早援翰執素, 廣訪博咨;流離困瘵, 方資腐帛於顛牆之下, 求餘光於灰塵之中, 劘滅者多, 故「雖」元豐與廖本有雖字。他各本無。當衍。有所闕;《函海》本作●, 並注雲:「劉本作●, 李本作缺, 吳、何本作闕。」今按:劉本闕字俗寫, 非從卦。●字字書無。猶愈於遺忘焉。
《蜀紀》言:「三皇乘祗車出穀口。」秦宓曰:「今之斜穀也。」及武王伐紂, 蜀亦從行。《史記》:周貞王之十六年, 秦厲公城南鄭。此穀道之通久矣。而說者以為蜀王因石牛始通, 不然也。《本紀》既以炳明, 而世俗間橫劉本作撗。有為蜀傳者, 言蜀王、蠶叢之間周迴三千歲。又雲:荊人鱉靈死, 屍化西上, 張、劉、吳、何、李、王、浙、石本作土。後為蜀帝。周萇弘之血, 變成碧珠。杜宇之魄, 化為子鵑。又言:蜀椎髻左衽, 元豐與錢寫本作衽。未知書, 文翁始知書學。案張、吳、何、王、石本作按。《蜀紀》:「帝居房心, 決事參伐。」《秦宓傳》引作「天帝布治房心, 決政參伐。」參伐元豐、錢、劉、李、函、廖本重參伐字。張、吳、何、王、浙、石本不重。則蜀分野, 言蜀元豐本無蜀字。在帝議政之方, 帝不議政, 則王氣流於西;故元豐本無故字。周失紀綱, 而蜀先王;七國皆王, 蜀又稱帝。此則蠶叢自王, 杜宇自帝, 皆周之叔世, 安得三千歲?且太素資元豐本作咨。始, 有生必死。死, 終物也。自古以來, 未聞死者能更生;當世或遇有之, 則為怪異, 子所不言, 況能為帝王乎?碧珠出不一處, 地之相距動數千里, 一人之血豈能致此?子鵑鳥, 今雲是嶲, 張、吳、何、王、浙、石本作嶲, 下同。或曰嶲周, 此下, 各本皆有小注雲:「今按《說文》雲:蜀王望帝媱其相妻。慚, 亡去, 為子嶲鳥。故蜀人聞子嶲鳴(元豐與廖本無鳴字。他各本有), 皆起雲望帝。嶲, 戶圭切。所言與《蜀志》所述相似。《爾雅》亦雲:嶲周, 子嶲鳥也, 出蜀中。」元豐本此注末有七空格。四海有之, 何必在蜀?昔唐帝萬國時雍, 虞舜光宅八表, 大禹功濟九州, 後稷封殖天下, 井田之制, 庠序之教, 由來遠矣。此下, 元豐本有「以禮」二字。孔子此下, 錢、劉、張、吳、何、李、《函》、王、浙、石本皆有曰字。元豐與廖本無。〔曰〕:「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竊比於我老彭。」則彭祖本生蜀, 為殷太史。夫人為國史, 作為聖則, 僊自上世, 見稱在昔;及周之末, 服事於秦, 首為郡縣;雖濱戎夷, 亦有冠冕, 故《蜀紀》曰「大人之鄉, 方大之國」也;至於漢興, 反當荒服而無書學乎?《漢書》曰:「郡國之有文學, 因文翁始。」若然, 翁以前, 齊魯當無文學哉?漢末時, 漢中祝元靈, 性滑稽, 用州牧劉焉談調之末, 與蜀士燕胥, 聊著翰墨, 當時以為極歡, 後人有以為惑。恐此之類, 必起於元靈之由也。惟智者辨其不然, 幸也。「必起」以下十七字, 及下文「綜其理數」四字, 元豐本無。他各本有。又此下, 各舊本連寫。茲分章另起。
綜其理數, 或以為西土險舊各本並作嶮。廖本作險。固, 襟元豐、錢、劉、張、李、《函》本皆作衿。吳、何、王、廖、浙、石本作襟。帶易守, 世亂先違, 道治後服, 若吳楚然。「固」〔故〕舊各本作故, 廖本獨作固。當訛。逋逃必萃, 奸錢、劉、李、《函》本作。雄闚覦。蓋帝王者統天理物, 必居土中, 德元豐本作得。膺命運。非可資能恃險, 以幹常亂紀。雖饕竊名號, 終於絕宗殄祀。何者?天命不可以詐詭而邀, 神器不可以僥倖而取也。是以四嶽、張、吳、何、王、浙、石本作嶽。三塗、陽城、太室, 九州之險, 而不一姓。冀之北土, 馬之所產, 古無興錢寫作典。國。夫恃險憑危, 不階曆數, 而能傳國垂世, 所未有也。故公孫、劉氏, 以古以、已二字通用。敗於前, 而諸李踵之, 覆亡於後。天人之際, 存亡之術, 當讀如數。二字古通。可以為永鑒也。幹運犯曆, 破家喪國, 可以為京觀也。今齊之《國志》, 貫於一揆, 同見不臣, 所以防狂狡, 杜奸萌, 以崇《春秋》「敗」〔貶〕顧廣圻校稿改敗作貶。廖本注雲當作貶。絕之道也。而顯賢能, 著治亂, 亦以為獎勸也。
其序曰:
先王經略, 萬國剖分。厥甸巴、梁, 式象縣錢寫本作懸。他各本作縣。古字通。辰。九牧舊各本作俊, 惟廖本作牧。述職、貢賦元豐、與廖、浙本作貢賦, 他各本皆作賦政。以均。佐周斃紂, 相漢亡秦, 實繁其民, 世載其俊。述《巴志》第一。
維天有漢, 鑒亦有光, 實司群望, 表我華陽。炎劉是應, 洪祚攸長。顧廣圻校稿雲:下疑脫去。廖本注雲:「按此下當有脫文。」今按:此十二目文, 長短原不一。一般四十字。此條較少十六字, 先主志多十六字, 後主等志多八字。非有衍脫也。述《漢中志》第二。
井絡啟耀, 文昌契符。芒芒舊各本皆作茫。廖本獨作芒, 義可通。禹蹟, 錢、張、劉、李、《函海》本作績。廖及他各本作蹟。畫為九州。功冒普天, 率土以休。光靈遐照, 慶祚爽流。邦家濟濟, 世德球球。述《蜀志》第三。
蠢爾南域, 在彼要荒。漢武德振, 蠻貊錢寫本作。是攘。開州列郡, 幽裔來王。柔遠能邇, 實須才良。甄德表劉本表字空, 李本作勿。失, 以明紀綱。述《南中志》第四。
赤德中微, 巨猾幹篡。白虜乘釁, 致民塗炭。爰迄靈獻, 皇極不建, 牧後失圖, 錢寫誤作國。英雄迭進。顧廣圻校稿於進字, 志疑號。未作訂正。今按, 當讀如薦。說在注釋。覆車齊軌, 蒙此艱難。述《公孫述、劉二牧志》第五。
政去王室, 權流三傑。廖本作三傑。劉、李本作二傑。他各本皆作二桀。瓜分天壤, 宰割民物。舍彼信順, 任此智計。大道既隱, 詭詐競設。並錢寫作並。以豪特, 錢寫作恃。何、王、石本作持。力爭當世。居正慮明, 名號絕替。身兼萬乘, 籍同列國。述《劉先主志》第六。
乾坤混始, 樹君立王, 天工人代, 萬邦是望。明不二日, 地不重王。元豐、劉、李、浙本作重皇。張、吳、何、《函》、王、石本作二皇。廖本作重王。苟非其器, 窮高必亢。濛濛後主, 弗慮弗臧, 負乘致寇, 世業以喪。述《劉後主志》第七。
陽升三九, 品物始亨。帝紘失振, 任非其良。趙倡何、王、浙、石本作昌。禍階, 亂是用長。羅州播蕩, 朱劉、李本作未。旌莫元豐與劉本作其。他各本並作莫。亢。皮、張不造, 戎醜攸行。哀哀黎元, 元豐與廖本作黎元, 錢、張、劉、李、《函海》作冗黎。吳、何、王、浙、石本作元黎。顧張、吳、何、王、浙、石本誤作碩。瞻靡望。述《大同志》第八。
素精南飄, 天何、王、石本作大。維弛綱。薨薨劉李本作●●。特流, 肆其豺狼。蕩、雄纂承, 殲我益梁。牧守顛摧, 黔首「卒」〔辛〕元豐、錢、張、劉、吳、何、李、《函海》並作辛, 獨廖本作卒, 當訛。嘗。三州毀曠, 悠然以荒。絡結王網, 元豐、廖本作網。錢、劉、李、《函》作罔。張、吳、何、王、浙、石本作綱。民亦流亡。述《李特雄期壽勢劉李本無勢字。志》第九。
華嶽降精, 江漢吐靈, 濟濟多士, 命世克生。德為世俊, 張、吳、何、《函》、王、浙、石本作雋。幹為時貞。略舉士女, 表諸賢明。世濟其美, 不隕其名。述《先賢士女總讚論》第十。各本文同。《函海》注雲:「劉、吳、何、李本亦作論。」蓋疑論字有誤。緣卷十標題無論字也。
皇皇大晉, 下土是覆, 化贍元豐與廖、浙本作贍, 他各本作澹。教洽, 李本作治。誕茲彥茂。峨峨俊乂, 亹亹英秀, 如嶽之崇, 如蘭之臭。經德秉哲, 綽然有裕。述《後賢志》第十一。
博考行故, 總厥舊聞。班序州部, 區別山川。憲章成敗, 旌昭錢寫作照。仁賢。抑絀虛妄, 糾錢、張、吳、何、王、浙、石本作紏, 正謬言。顯善懲惡, 以杜未然。述《序志》第十二。

〔譔曰:〕元豐、錢、李、廖本無此二字。張、吳、何、王、石本有。劉、《函》、浙本作「讚曰」。按前各卷成例, 當有。駟牡騤騤, 萬馬龍飛。陶然斯猶, 阜會京吳、何、王、石本訛作景。畿。錢、劉、張、吳、何、李、函、王、浙、石本作。元豐與廖本作。獲西狩, 元豐、錢、張、吳、何、《函》、王、浙、石本作守。劉、李、廖本作狩。鹿從東麋。郇伯勞之。旬不接何、王、浙、石本作從。辰。嘗茲珍嘉, 甘心庶幾。「中」〔忠〕依《左傳》改。為令德, 一行可師。李本作瑰。瑋俶錢寫本作倜。儻, 貴韜光暉。錢、張、吳、何、王、浙、石本作輝。據「沖」〔中〕元豐本不明。錢、劉、李、廖本作沖。張、吳、何、《函》、王、浙、石本作中。體正, 平揖宣尼。「道」〔導〕廖本作道。他各本皆作導。以禮樂, 教洽化齊。木訥剛毅, 有威有懷。鏘鏘宮縣, 錢寫本作懸。磬筦諧諧。金奏石拊, 降福孔皆。綜錢、張、吳本作摠。劉、李、何、《函》、王、浙、石本作總。獨廖本作綜。括道檢, 總廖本作總。他各本作摠, 作總同上。覽幽微。選賢與能, 人遠乎哉。何、王本此下空二格, 有「後語終」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