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陽國志卷一.巴志十一至十九》

《華陽國志卷一巴志》

巴志·十一》
江州縣    郡治。塗山, 有禹王祠及塗後《水經注》字作君。祠。北水有銘書, 李本作祠。雲:「漢初, 犍為張君為太守, 忽得仙道, 從此升度。」錢、吳、何、《函》、王本作渡。劉、李、廖本作度。今民曰張府君祠。縣下有清水穴。巴人以此水為粉, 則膏暉鮮芳;貢粉京師, 因名粉水。故世謂「江州墮【休】〔林〕劉、李、錢、《函》本作休。張、吳、何、王、浙本作林。廖本亦作休而注雲「當作林」。粉」也。有荔支元豐、《函海》本作支。他各本作枝。廖本作芰。園。至熟, 二千石常設廚膳, 命士大夫共會樹下食之。縣北有稻田, 出禦米;《函海》作朱。注雲「劉、吳、何、李本作米」。陂池出蒲蒻藺劉、李本作蘭。他各本皆作藺。席。其冠族有波、鈆、【毋】〔母〕、謝、然、𢣏李本作蓋。楊、白、上官、程、常, 世有大官也。
積縣  郡東四百里, 治涪陵水會。土地確瘠。時多人士。有章、常、連、黎、牟、陽, 舊各本作楊。廖本作陽。郡冠首也。
臨江縣  積東四劉、李、吳、何、錢、《函》、王、浙本作西。元豐、張、廖本作四。百里。接朐忍。顧廣圻校稿據《水經注》卷三十三引, 於接上補東字。然可省。有鹽官, 在監塗何本作除。二溪, 一郡所仰。其豪門亦家有鹽井。【又】各本有又字。當衍。嚴、甘、文、楊、杜為大姓。晉初, 文立實作常伯, 納言左右。楊宗符廖本注雲「當作有」。稱武【隆】〔陵〕。舊各本皆作隆。廖本於此注雲「當作陵。讀以「楊宗有稱武陵」六字為一句。《後賢志》及《目錄》宗作崇」。今按:楊宗事在《大同志》。平吳前任武陵太守, 有稱。隆字應訛。符字未謬。不改。〔甘寧輕俠殺〕人, 在吳為孫氏虎臣也。舊各刻本皆以人字與武隆字連。廖本於此注雲:「按, 此有誤也。考《三國志‧甘寧傳》雲:「巴郡臨江人也。」當是人上脫「甘寧縣」三字。」今按:常氏先舉臨江五大姓, 下乃以文立、楊宗、甘寧為之疏證。文、楊不贅縣人字, 何得獨施于甘寧?查《甘寧傳》, 其人蓋巴地大盜也。然為孫氏虎臣, 著於陳壽《贊語》。常氏標榜人物, 偏重忠節孝義。故《巴郡士女》不收趙韙。而此疏證亦不舉嚴顏。於甘寧、臧否兼及, 而列之舉末。所闕, 蓋貶寧語。茲用《裴注》引韋曜《吳書》, 補五字。
平都縣  蜀延熙時省。大姓殷、呂、蔡氏。
墊江縣  郡西北【中】〔內〕水舊本盡作中水。中水, 今沱江。從來各書皆以涪江為內水。墊江在涪入嘉陵處。當是舊誤作中。四百里。有桑蠶牛馬。漢時, 龔榮以俊才為荊州刺史。後有龔揚、趙敏, 元豐本有以字。廖本亦有。他本無。令德為巴郡太守。淳於長寧錢寫本無寧字。他各本有。雅有美貌。《函海》作皃。古今字。黎、夏、杜, 皆大姓也。
樂城縣  在西州江三百里。延熙十七年省。此下, 宋明各本皆連, 不提行。廖本於各縣名皆提行, 下空二格。
常安縣  亦省。

巴志·十二》
巴東郡, 先主入益州, 改為江關都尉。建安二十一年, 以朐忍、魚復、此下錢寫本有空格, 明有脫字。《函海》本與顧廣圻校稿並謂是漢豐字, 按後文, 當是。《函海》注謂「劉吳何李本無空位」, 蓋誤以宜都為縣, 成六數也。〔漢豐〕、羊渠, 此下, 張、吳、何、王本有小注雲「按《晉志》, 巴東郡有宕渠」。何焯過錄元豐本泐之, 是。宕渠在巴西郡。及宜都之巫、北井六縣為固陵郡。武陵康立為太守, 〔治故陵溪會〕。何焯校元豐本, 此下有五空格。當是原有「郡治固陵邑」, 或「治羊渠水會」五字, 嘉泰本以治不在縣闕之。太守治不在縣, 古曾有之。故補。又, 《函海》本為字下注雲:「似宜加漢豐二字。」原在魚復字下, 重刻時誤寫於此也。章武元年, 朐忍徐【惠】〔慮〕、據錢本改。魚復蹇機, 以失巴名, 上表自訟。先主聽復為巴東。南郡輔匡宋、清並避廟諱缺筆。為太守。先主征吳, 於夷道還, 薨斯郡。以尚書令李嚴為都督, 造設圍戍。嚴還江州, 征西將軍汝南陳到為都督。到卒官, 以征北大將軍南陽宗預為都督。預還, 內領軍襄陽羅獻為代。蜀平, 獻仍其任, 拜淩江將軍, 領武陵太守。《三國志‧吳書》《晉書》並作羅憲。又淩江, 《晉書》作陵江。劉、張、吳、何、《函海》本作淩江。
泰始二年, 當作延熙元年。按《吳書‧孫休紀》「永安七年, 進兵巴東」。即魏滅蜀年也。《晉書‧羅憲傳》「泰始初入朝」, 在敗吳師後。《通鑑》不誤。吳大將步闡、《吳書》作步協。當是闡受命, 以弟代行。唐咨攻獻, 獻保城。咨西侵至朐忍。故蜀尚書郎巴郡楊宗告急於洛, 未還, 獻出擊闡, 大破之。〔闡〕、廖本無此字, 他各本俱有。咨退, 獻遷監軍、假節、安南將軍, 封西鄂侯。入朝, 加錫禦蓋朝服。吳武陵太守孫恢寇南浦, 安蠻護軍楊宗討之, 退走。〔獻〕因表以宗為武陵太守, 住南浦;誘卹武陵蠻夷, 得三縣初附民。獻卒, 以犍為太守天水楊攸為監軍。攸遷涼張、吳、何、王本作梁。州刺史, 朝議以唐彬及宗為代。【晉】當衍。晉人在晉朝舉晉年號, 不當贅晉字。惟如是其在蜀撰《巴漢志》舊文, 乃當有。武帝問散騎常侍文立曰:「彬、宗孰可用?」立對曰:「彬、宗俱立事績, 在西不可失者。然宗才誠佳, 有酒嗜。彬亦其人, 性在財欲。惟陛下裁之。」帝曰:「財欲可足。酒嗜難改。」遂用彬為監軍。加廣武將軍。
迄吳平【巴東】二字舊各本同有。是舊鈔衍。, 省羊渠【置】〔入〕南浦。按上下文, 晉初已有南浦縣。何待平吳後置?考羊渠是蜀漢舊縣, 建興八年曾經改名南浦, 見沈約《宋書‧州郡志》。本書言孫恢寇南浦, 即此羊渠改名之南浦。經楊宗擊退後, 乃分為羊渠南浦二縣, 羊渠仍故治, 南浦則徙治長江岸, 為武陵太守楊宗所住, 今雲武陵鎮是也。既平吳後, 晉武陵太守移就吳武陵郡治, 南浦還屬巴東郡, 故省羊渠入南浦。南浦縣治亦北徙百五十里即今萬縣市處。故萬縣舊名南浦。今長灘井地區即晉羊渠縣地, 仍屬萬縣。是定此「入南浦」一「入」字的明證。《水經注》曾稱羊渠為「南浦故縣」, 又雲「南浦僑縣」, 亦皆是「省羊渠」, 其地必入南浦的旁證。【晉】當衍, 同上。太康初, 將巫、北井還建平, 但五縣。顧廣圻校稿改作「四縣」。廖本未改而注雲「當作四」。今按, 巴郡列省縣樂城、常安。則此亦當列羊渠為五縣也。去洛二千五百里。東接建平。南接武陵。西接錢寫脫此二字。他各本有。巴郡。北接【房陵】〔上庸〕。舊各本皆作「房陵」。查《漢志》但有房陵縣, 屬漢中郡。本書《漢中志》「漢末以為房陵郡。」同時仍有上庸郡。魏改房陵為新城郡。《晉志》新城郡統房陵等四縣, 與本書同。考其地皆在建平、上庸兩郡之東, 不與巴東郡境相接。此房陵字, 應是「上庸」乃合。原書已誤作「房陵」。〔其屬有〕仿《巴郡總序》增。奴、獽、夷、蜑之蠻【民】。

巴志·十三》
魚復縣  郡治。公孫述更名白帝。章武二年, 改曰永安。咸熙初復。有橘官, 〔鹽泉〕。又有澤水神, 天旱, 鳴鼓於旁即雨也。〔巴楚相攻, 故置江關, 舊在〕赤〔甲城, 後移在江南岸, 對白帝城故基〕。依《後漢書》注引《華陽國志》文補。
朐忍縣 郡舊本無此字, 廖本有。西二百九十里。水道有東陽、下瞿數灘。山有大、小石城勢。張、吳、何本作並。〔故陵郡舊治, 有巴鄉名酒〕、靈壽木此下廖本注雲:「當有橘圃二字。《水經注》引不誤。」〔橘圃〕、鹽井、顧廣圻校稿刪此二字。雲, 「《水經注》三三, 無鹽井字」。然湯溪鹽井正屬此縣。靈龜。〔湯溪鹽井, 粒大者方寸〕。並據《水經注》補。咸熙元年, 獻靈龜於相府。大姓扶、先、徐氏。漢時有扶徐, 〔功在〕荊州, 著【石】〔名〕《楚【訪】〔記〕》。宋槧作「扶徐荊州, 著石楚訪」八字。有注雲:「著石楚訪四字未詳。」明清各本因之。讀者莫識其義。顧廣圻校稿謂是「著名《楚記》」。廖本從以入注, 俱未能詳其說。茲考扶徐即《後漢書‧度尚傳》之抗徐。《楚記》為《荊州記》之別稱。名、石二字形似易混。扶抗二字亦易混。此謂縣人扶徐, 立功於荊州, 為楚人方志所稱道耳。〔其屬〕有弜頭白虎復夷者也。
漢豐縣  建安二十一年置。在郡西北彭溪【源】〔原〕。舊各本作源。縣距溪源數百里。皆行山谷, 惟縣治處為小平原。故改作「原」。
南浦縣  郡南三百里。晉初置〔武陵郡〕, 主夷。各本「置」接「主夷」字。張、吳、何、王本作「主夷郡」。今按:《宋書‧州郡志》蜀漢時已有南浦縣, 非晉置。此雲「晉初置武陵郡主夷」, 非縣無漢民也。但郡守楊宗職在撫夷耳。
郡與楚接, 人多勁勇, 少文學, 有將帥材。此郡字亦承「武陵郡」言。劉、廖本提行, 錢、《函》本空格, 張、吳、何、王、本重郡字, 俱非。楊宗為武陵太守, 初隻寄居南浦。故稱縣為郡也。
〔羊渠縣  漢末置。平吳後省入南浦。〕
〔巫, 北井  還屬建平郡。〕

巴志·十四》
涪陵郡, 巴之南鄙。從積南入, 【析】〔折〕《寰宇記》引作泝。廖本作析。他本多作折。丹涪水, 劉昭《後漢書郡國志注》引涪下有陵字。本與楚商於之地接。秦將司馬錯【由之】取楚商於地為黔中郡也。丹涪水與巴涪水異, 參看3章之注。劉、李、錢、《函》、浙本有。張、吳、何、王本無。【後】〔興〕《寰宇記》引作「漢興」。考當從。恆有都尉何、王、浙本作郡尉。他各本作都尉。守之。舊屬縣五。去洛五千一百七十里。東接巴東。南接武陵。西接牂柯。張、吳、何、王、浙本作牂牁。《漢志》牂柯。北接巴郡。土地山險、水灘。人〔多〕戇勇, 廖本無多字。他各本有。據補。多獽蜑之民。縣邑阿黨, 鬬訟必死。【無蠶桑】少文學。〔無蠶桑〕。此三字, 舊本在「少文學」上。茲倒在下。惟出茶、丹、漆、蜜、蠟宋本與劉本作䗶。漢時, 赤甲軍常取其民。蜀丞相亮亦發其勁卒三千人為連弩士, 遂移家漢中。延熙十三年, 大姓徐巨反。車騎將軍鄧芝討平之。《三國志‧鄧芝傳》作延熙十一年。見玄清刻各本避諱作元。猿緣其山, 《三國志》注引無其字。《北堂書鈔》引同。宋、明、清寫、刻本, 並有。於文當有。芝性好弩, 手自射猿, 中之。猿子拔其箭, 《裴注》引此句無子字。《水經注》卷三十三作「自拔矢」。《裴注》又引別本作「芝見猿抱子在樹上, 引弩射之, 中猿母。其子為拔箭」。《藝文類聚》、《太平禦覽》引並同。卷木葉塞其創。其字, 《裴注》引前種有, 後種無。《類聚》《禦覽》引亦無。芝嘆曰:「嘻!吾傷《裴注》引作違。物之性, 其將死矣。」《裴注》引另本作「芝乃嘆息。投弩水中, 自知當死。」《類聚》《禦覽》引同, 無後四字。乃移其豪徐、藺、謝、範五千家於蜀, 為獵射官。分羸弱配督將韓、蔣等, 名為助郡軍;遂世掌部曲, 為大姓。蔣字下, 元豐本空三格。嘉泰空二格(據錢本), 劉、《函》本空一格。似原有姓氏漫滅。然不可補。只補一等字。晉初, 移弩士於馮翊蓮勺。其人性質直, 雖徙他所, 風俗不變。故迄今【有】〔在〕蜀、漢、關中、涪陵, , 當作在。下貫至「猶存」為句。今改。當作及。為軍在南方當作南中。者猶存。山有大龜, 其甲可蔔;其緣可作義, 古釵字。《書鈔》《類聚》、《禦覽》引並作釵。下同。世號靈義。

巴志·十五》
涪陵縣  郡治。宋本涪字不提行, 只於叉字下空一格。張、吳、何、王本遂於空格補一出字連下。大謬。
丹興縣舊本脫縣字。廖本有。  蜀時省。山出名丹。
漢平縣  延熙十三年置。
萬寧縣  孝靈帝時置, 舊本脫置字。廖本有。本名永寧。
漢髮《晉志》作漢復。縣  有鹽井。【諸】縣北有獽、蜑, 又有蟾夷也。十一字, 舊本皆上連。廖本提行。皆衍諸字。
〔漢葭縣  省入涪陵。〕

巴志·十六》
巴西郡, 屬縣七。去洛二千八百一十五里。東接巴郡。南接此下舊各本俱連「梓潼」字。脫「西接」。廖本注雲「當有脫」。蓋脫「廣漢」二字。漢廣漢郡轄地包涪江全流。在巴西之西南。〔廣漢〕。西接舊本並脫此二字, 廖本有。梓潼。北接【涼】張、吳、何、王本作梁。他各本作涼。並是漢字訛。又脫中字。〔漢中〕、西城。土地山原多平, 有牛馬桑蠶。其元豐與廖本有其字。他各本無。, 自先漢以來, 傀偉俶儻, 冠冕三巴。及郡分後, 叔布、《函海》注:「周舒, 子羣, 孫巨。」榮始、《函海》注:「譙缾, 子周。」周羣父子、程公弘等, 或學兼三才, 或精李本作清。秀奇逸。其次, 馬盛衡《函海》注勳。承伯, 《函》注參。才藻清李本作精。妙;龔德緒兄弟, 《函海》注「祿、皦」。英氣曄然;黃公衡《函》注權。應權通變;馬德信、《函》注忠。王子均、《函》注平。勾孝興、《函》注扶。張伯岐《函》注嶷。建功立事;劉二主之世, 稱美荊楚。〔若〕乃先漢以來, 〔范三侯〕、舊本無, 按《巴總序》當有範目。馮車騎、《函》注緄。【范】〔馬〕鎮南, 《函海》不注。與他各本俱作「范鎮南」。查《士女目錄》巴西無範姓官鎮南將軍者。惟馬忠有是銜。范姓惟範目是名將。應是舊寫脫亂。皆植斯鄉, 故曰「巴有將, 蜀有相」也。及晉, 譙侯《函》注周。脩文於前, 陳君《函》注壽。劉、李、《函》本作渙。炳於後, 並遷雙固, 倬羣穎世。甄在傳記, 縉紳之徒, 不勝次載焉。

巴志·十七》
閬中縣  郡治。有彭池大澤。名山靈臺, 見文緯書讖。廖本注雲「當作《孔子內讖》。見《續漢志注》」。大姓有三狐、五馬, 蒲、趙、任、黃、嚴也。
【南】〔西〕充國縣  〔故充國, 〕和帝時置。有鹽井。大姓侯、譙氏。〔漢末分置南充國時改名。〕兩漢有充國縣, 無西充國。《後漢志》謂充國「永元二年置」, 和帝即位之第三年也。又謂南充國「初平四年置」, 漢末獻帝年號也。《三國志》, 譙周「巴西西充國人」。周生於建安六年, 上距初平只六年。是其時已有西充國, 而《後漢志》無之者, 足知其是充國分後改名。譙周、陳壽皆生於巴西, 所傳應不誤。二縣惟西充國有鹽井。譙亦西充國大姓。常氏崇用《漢志》與譙、陳之書, 不當誤屬於南充國。而自宋槧至於廖刻, 皆誤此為「南充國縣」, 莫能訂正。又脫西充國, 而以平州足成七縣之數。茲考訂釐補, 庶復常氏之真。
〔南充國縣  漢末置。大姓張氏。〕
安漢縣  號出人士。大姓陳、範、閻、趙。
平州縣  〔太康元年置。〕用《宋書‧州郡志》文補。刪其「以野人歸化」五字。
其二縣為郡。舊本皆與平州縣三字連。廖本提行。二縣, 謂宕渠與漢昌為宕渠郡也。

巴志·十八》
宕渠郡, 【延熙中】〔蜀先主〕置。以廣漢王士為太守。郡建九年省。〔延熙中復置。尋又省〕舊刻脫誤。茲依《隋志》與《寰宇記》改補。永興元年, 李雄復置。今遂為郡。長老言:「宕渠蓋為故賨國。今有賨城、盧城。」秦始皇時, 有長人二十五丈見宕渠。秦史胡母敬曰:「是後五百年外, 《十六國春秋》引無外字。《太平禦覽》引有。必有異人為大人者。」及雄之王, 祖世出自宕渠, 有識者皆以為應之。先漢以來, 士女賢貞。縣民、車騎將軍馮緄、大司農玄賀、大鴻臚龐雄、桂陽太守李溫《函海》注雲:「《目錄》作然。」, 皆建功立事, 有補於世。緄、溫各葬所在。廖本注雲「當作任」。常以三月, 二子之靈還鄉里, 水暴漲。郡縣吏民, 莫不於水上祭之。其列女節義在《先賢志》。《巴郡先賢》, 宋槧已闕。今無可考。
宕渠縣  郡治。有鐵官。石蜜, 山圖所採也。
漢昌縣  和帝時置。大姓勾氏。
宣漢縣  今省。

巴志·十九》
右巴國, 張、吳、何、王本無此字。他各本有。分為五郡, 二十三縣。二十三縣者, 按上文, 巴郡七縣, 具三省。巴東五縣。涪陵五縣, 省一縣。巴西五縣。宕渠三縣, 省一縣。應共為二十七縣。不數省, 則當為二十二縣。而雲二十三縣者, 脫西充國故也。此十二字, 張、吳、何、王、浙本, 直承宣漢縣行, 但空格。

譔曰:元豐、《函海》與浙剜改本作讚曰。他篇仍皆作「譔」。巴國, 遠世則黃【炎】〔帝〕《巴志總序》言「黃帝、高陽之支庶世為侯伯」。無炎帝支封之意。且炎帝在黃帝前, 使常氏本意為炎、黃, 亦不當倒炎在下。其炎為帝字之訛甚明。之支封;在周則宗姬之戚親;故於春秋, 班侔秦楚, 示甸衛也。若蔓子之忠烈, 範目之果毅;風淳俗厚, 世挺名將;斯乃江漢之含靈, 山嶽之精爽乎?觀其俗, 劉、錢本空格, 注一小闕字。《函海》夾注雲:「原闕。惠校李本改俗字。」張、吳、何、王本皆不空, 徑填為俗字。廖本無俗字, 注雲「舊校雲闕」。足以知其敦壹矣。昔沙麓崩, 蔔偃言:「其後當有聖女興。」元城郭廖本注雲:「當作建。見《漢書》。」公謂王翁孺屬當其時。故有政君。李雄, 宕渠之【斯】廝廖、湘本作斯。, 略陽之黔首耳。起自流隸, 君獲廖本注雲「當作獲君。誤倒。」茲不取。士民;其長人之魄, 良有以也?也讀如耶。疑似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