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陽國志卷六.劉先主志》

《華陽國志卷六.劉先主志》
先主諱備, 字玄清刻本避諱。德, 涿郡涿縣人, 漢景帝〔子〕依《三國志‧先主傳》補。中山靖王勝後也。勝子真, 元豐本作真。廖本真。其他各本並依《三國志》作貞。元狩六年封涿縣陸城亭侯, 《三國志》此下有「坐酎金失侯」句。因家焉。祖父雄, 察孝廉, 為東郡範令。父弘。此下, 元豐本空二格, 無「早亡」二字。劉、吳、何、李、王本有「早亡」字, 下連。錢、《函》二本有「早亡」字, 仍空一格。「早亡」二字與「幼孤」重複, 蓋李就舊本空位妄補。先主幼孤, 與元豐本與廖本作與。他各本並作其。《三國志》文同, 作與。母販履、織蓆各舊本與《三國志》文同, 作席。廖本加草頭。自業。舍東南角籬上有桑樹生, 何、王、浙本誤作主。高五丈疑當作尺。餘, 遙望童童如車蓋, 人皆異之, 或謂當出貴人。先主少時, 與宗中諸兒戲於樹下, 言:「吾必乘此羽葆蓋車。」叔父子敬謂曰:「汝勿妄言!滅吾門也。」年十五, 母遣行學, 與宗人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子幹。德然父元起常資給先主, 與德然等。等, 齊也。元起妻曰:「各自一家, 何能常爾?」《三國志》文同此下有邪字。起曰:「宗中有此兒, 非常人也。」而瓚深與先主善。瓚年長, 先主兄事之。《三國志》文同, 此下有「先主不甚樂讀書」句。喜狗馬、音樂, 美衣服。長七尺五寸, 垂臂下膝, 顧自見耳。此下《三國志》有「少語言」句。能下人, 喜怒不形於色。善交結, 豪俠少年爭附之。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見而奇之, 多與之金, 先主由是得合徒何、王、浙、石本作從。眾。河東關羽雲長, 同郡張飛益德, 元豐、嘉泰、錢、《函》、廖本並同《三國志》作「益德」。吳、何、王、石本作「翼德」。張佳胤改也。《通鑑》亦作「益德」。當作「益」。並以壯烈, 為此下他各本有「之」字, 元豐及廖本無, 蓋李所增。禦侮。先主與二子寢則同床, 食則共器, 恩若弟兄。然於稠人廣眾中, 侍立終日。中平「元」〔五〕年, 當作「五年」, 說具注釋。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 有功, 除安喜尉。求謁督郵, 不得, 《三國志》作「不得通」。乃入縛執之, 杖二百, 以綬繫督郵「頭」頸《三國志》作「解綬繫其頸」。著馬, 元豐與錢、《函》、廖、浙本同《三國志》, 作。音昂, 繫馬柱也。張、劉、李、吳、何、王、石本作柳。「柱」各舊本皆有。當衍。委官亡命。頃之, 應大將軍何進募。有功, 除下密丞。復《三國志》此下有「去官, 後」三字。為高唐尉。遷為令。瓚為中郎將, 表先主為別部司馬。《三國志》此下有「使為青州刺史田楷」句。拒冀州牧袁紹, 數有戰功, 《三國志》此下有「試」字。守平原令。進《三國志》作「後」。領平原相。郡民劉平《三國志》有「素輕先主」句。恥為之下, 使客刺之。客服其德, 告之而去。《三國志》作「客不忍刺, 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北海相魯國孔融, 為黃巾賊所圍, 使太史慈求救於先主。先主曰:《後漢書‧孔融傳》作「備驚曰」。「孔文舉聞天下有劉備乎?」以兵救之。廣陵太守下邳陳登《太平禦覽》卷四百六十六引此有字字。元龍, 太尉球孫也, 有雋才, 輕《禦覽》作較。天下士, 謂功曹陳矯曰:「閨門雍穆, 有德元豐本有此二字。嘉泰本及明清刻本寫本並無。《函海》注雲「《禦覽》有有德二字」。廖本依元豐本。有行, 吾敬陳元方父子;冰清玉潔, 有德有言, 吾敬華子魚;博聞強志, 各舊本皆作識。廖本作志。顧觀光雲「二字古通」。奇偉《禦覽》作逸。卓犖, 吾敬孔文舉;雄姿傑元豐本作桀。出, 有王霸之略, 吾敬劉玄德。名器盡此。」張、吳、何、王本無此四字。元豐及他明清本並有。浙本剜補此四字。「徐州牧陶謙, 表先主為豫州刺史。」
徐州牧陶謙病篤, 元豐本「表先主為豫州刺史」句下空一格。又下重「徐州牧陶謙」字。張、吳、何、王、浙本不重前四字, 亦不空, 連上文, 自謙字起句, 張佳胤刪也。錢、劉、李、《函》與石印本重此四字, 其上不空。依李嘉泰本, 未改元豐本也。顧觀光校本重文上有「後」字。注雲:「宋本無後字, 」蓋謂廖本為宋本, 實未見元豐本與嘉泰本也。廖本此上空二格, 而仍重此四字, 如元豐本。二顧無校語。今按, 舊刻諸本誤衍上文「後至刺史」十四字耳。《常志》原書於此分章另起。固必當有「徐州牧陶謙」字。謂別駕東海麋元豐本與錢、吳、何、王、浙、石本並作糜。劉、李、《函》、廖本依《三國志》作麋。下同。顧廣圻校雲:「廣韻麋。」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謙卒, 竺率州此下, 元豐本與廖本無人字。他各明清刻本有之。蓋李依《三國志》補。《常志》原文應無。即《三國志》人字, 亦衍文耳。「率州」義已足。茲不補。顧觀光雲「宋本脫人字」, 非。迎先主。先主未許。「廣陵太守下邳」此六字與上章重複, 《三國志》無「廣陵太守」四字, 《常志》各本皆有。當衍。說詳注釋。陳登進曰:「今漢室陵遲, 海內傾覆, 立功立事, 在廖本此下注雲:「當有於字, 見《三國志》。」〔於〕今日。鄙州《三國志》作彼州。殷富, 戶口百萬, 欲屈使君, 撫臨州事。」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壽春。此君四世五公, 海內所歸, 可以州與之。」登曰:「公路驕豪, 非治亂之主。今欲為使君合步騎十萬, 上可以匡濟生民, 元豐、廖、浙本作匡濟生民。錢、劉、李、吳、何、王、石各本作「匡主濟民」, 李依《三國志》改也。元豐本不誤。成五霸之業, 下可以割地守境, 書功於竹帛。若使君不見聽許, 登亦未敢元豐本此下有見字。聽使君也。」北海相孔融謂先主曰:「袁術豈憂國忘家者耶!塚中枯骨, 何足介意。今日之事, 百姓與能。天與不元豐本此下有能字。浙本此下剜補能字。取, 悔不可追。」先主遂領徐州牧。建安元年, 曹公表為鎮東將軍, 封宜城亭侯。先主與袁術相拒, 而下邳守將曹豹叛。為呂布所敗, 先主失妻子, 轉軍海西。麋竺進妹為夫人, 及客奴二千, 金銀寶貨資之。先主因而獲振。連「合」〔和〕《三國志》作「求和」。《常志》舊刻各本作「連和」。廖本改「合」。於布, 布還其妻子。先主眾萬餘, 移軍小沛。布惡之, 自攻先主。先主歸曹公。公以為豫州牧, 益其軍, 使伐布。失利。布將高順復虜先主妻子送布。公使夏侯惇助先主, 不能克。三年, 公自征布, 生禽之。布曰:「使布為明公將騎, 天下不足定也。」公有疑色。先主曰:「公待布能如丁建陽、董太師乎?」公頷之。布目先主曰:「大耳兒最叵信者也。」遂殺布。先主還得妻子, 從公還許, 為左將軍。公禮之甚重, 出則同輿, 坐則同席。又拜關羽、張飛皆中郎將。公謀臣程昱、郭嘉二字當衍。說詳注。勸公殺先主。公慮失英豪望, 不許。袁術自淮南欲經徐州北就袁紹。廖本此下小注雲:「按, 此下當脫公遣先主要擊術云云。」今按:舊刻原脫一行也。茲據《三國志》補十八字。〔公遣先主率軍要擊之。未至, 術死。先主未出時, 〕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 《三國志》此下有辭字。受帝元豐本與廖本並《三國志》同作帝, 其他各本皆誤作命。衣帶中密詔, 當殺公。承先與先主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同謀。以將行, 未發。公從容謂先主曰:「天下英雄, 惟使君與操。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 失匕箸。會天震雷, 先主曰:「聖人言, 迅雷風烈必變, 良有以也。一震之威, 乃至於此也。」公亦悔失言。先主還「沛」解, 各本並作「沛解」。李本作廨。顧校稿雲:「廣圻按, 沛字衍。解即廨字。」廖本小註雲:「按:沛字不當有。解即今之廨字也。」公使覘之, 見其方披, 使廝人為之, 不端, 正舉杖擊之。此覘者還報語。公曰:「大耳翁未之覺也。」其夜, 先主急東行。昱、嘉當作昱。無郭嘉。復言之。公馳使追之, 不及。先主遂殺徐州刺史車冑以叛。留關羽行下邳太守事, 身還小沛。而承等謀洩受誅。先主眾數萬, 遣從事北海孫乾, 自結於袁紹。公遣將軍劉岱、王忠擊之, 不克。五年, 公東征先主。先主敗績, 妻子及關羽見獲。先主奔青州, 刺史袁譚奉迎道路。馳以白父紹。紹身出鄴二百里, 與先主相見。
公壯羽勇銳, 拜偏將軍。初, 羽隨先主從公圍呂布於濮陽, 時秦宜祿為布求救於張楊。羽啟公:「妻無子, 下城, 乞納宜祿妻。」公許之。及至城門, 復白。公疑其有色, 李本作他。自納之。後先主與公獵, 羽欲於獵中殺公。先主為天下惜, 不聽。故羽常懷懼。公察其神不安, 使將軍張遼以情問之。羽歎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恩, 誓以共死, 不可背之。〔要當〕, 元豐本脫此二字。廖本亦無。他各本皆有, 蓋李依《關羽傳》所補。立效以報曹公。」公聞而義之。是歲, 紹「征」〔爭〕官渡, 遣梟將顏良, 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公〔救延〕, 依《三國志‧袁紹傳》補。說詳註。使遼、羽為先鋒。羽望見良麾蓋, 策馬刺良於萬眾中, 斬其首還, 紹將莫敵, 遂解延圍。公即表封羽漢壽亭侯, 重加賞賜。此下元豐本與廖本無羽字。他各本皆有, 李所補也。盡封其物, 拜書告辭而歸先主。左右欲追之。公曰:「彼各有主。」先主說紹南連荊州牧劉表。紹遣將其本宋、明及清初各本皆作卒, 廖、石本依《三國志》改作本。兵至汝南。公使將蔡楊元豐本與張、吳、何、王、浙、石本並依《三國‧先主傳》作陽。錢、劉、李、廖本作楊。下同。擊之。先主謂曰:「吾勢雖不便, 汝等百萬來, 未如吾何。曹孟德單車來, 吾自去。」楊等必戰, 為先主所殺。
公承上文曹公。既破紹, 自南征汝南。先主遣麋竺、孫乾詣劉表。表郊迎「之」〔先主〕, 舊各本作之字。茲改先主二字。說詳注釋。待以上賓, 《三國志》有「益其兵」三字。使屯新野。
潁李、吳、何、王、浙本作穎。字誤。川徐〔庶〕元直, 致瑯琊諸葛亮曰:「孔明, 臥龍也。將軍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 不可屈致也。」先主遂造亮。凡三〔往〕。《三國志》作「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 奸元豐、錢、《函》、廖本作奸。錢寫作。張、吳、何、王、浙、石本依《三國志》作姦。臣竊命, 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 欲信讀如伸。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 遂用猖蹶。元豐與劉、李、《函》、廖本作蹶。錢、張、吳、石本同《三國志》作獗。何、王本作厥。《通鑑》亦作蹶。胡三省注:「蹶, 顛蹶。」《文選》李善注引此作:「先主謂諸葛亮曰:孤遂用猖獗。」至於今日, 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對曰:「自董卓以來, 豪傑並起, 跨州連郡〔者〕按《三國志》文當補者字。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 則名微而眾寡, 然《三國志》有操字。遂能克紹, 以弱為強, 《三國志》有者字。雖雲《三國志》作「非惟」。天時, 抑〔亦〕《三國志》有亦字。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 挾天子而令諸侯, 此誠不可與爭〔鋒〕元豐與廖本此下無鋒字。他各本有。也。《三國志》作「爭鋒」。孫權據有江東, 已歷三世, 國險而民附, 賢能為之用, 此可以為援, 而不可圖也。荊州, 北據漢沔, 利盡南海, 東連吳會, 西通巴蜀, 此用武之國, 而其主不能, 《三國志》此下有守字。元豐本及錢、劉、李、《函》、廖本無。張、吳、何、王、浙、石本並有。張佳胤所增也。茲按:《三國志》今本守字亦衍文。陳氏原當無有。殆天所以資將軍也。《三國志》作「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 廖本小注雲:「當有千里二字, 見《三國志》。」茲按, 二字可省。天府之土, 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 張魯在北, 國富民殷而不知卹, 《三國志》作「存恤」。賢《三國志》作智。能之士, 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 信義著於四海, 總攬英雄, 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 保其險《三國志》作巖。阻, 西和諸戎, 南撫夷越, 此下《三國志》有外字。結好孫權, 內脩除廖本外, 各本皆作修。政理;天下有變, 《三國志》此下有則字。命一上將, 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三國志》作「以出」。秦川, 天下孰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如此, 《三國志》作「誠如是」。則霸業可成, 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曰善, 猶雲稱善。與亮情好日密, 自以為猶魚得水也。十三年, 表卒, 少子琮襲位。曹公南征, 琮遣使請降。先主屯樊, 不知。曹公卒讀如猝。至「至宛」, 《三國志》有「至宛」二字。實衍文。《常志》不當亦有。緣舊校誤依《陳志》衍。先主乃知, 遂將其眾去。當有「欲保江陵」四字。比到當陽, 眾十餘萬人, 車數千兩, 日行十餘里。別遣關羽乘船劉、李、《函海》本作「舡」。下同。會江陵。或謂先主曰:「宜速行。雖擁大眾, 被甲者少。曹公軍至, 何以禦之?」先主曰:「夫濟大事, 以人為本。今人歸吾, 何忍棄元豐本作棄。下同。之。」元豐本此下空四格, 當有脫文「不聽」字。錢、《函》、廖本但空格。公以江陵有軍實, 恐先主劉、李本作至。據之, 乃釋輜重, 「以」〔率〕依《三國志‧先主傳》與《張飛傳》改。輕騎五千追先主, 一日一夜行三百里, 及於當陽之長阪。先主棄妻子, 與諸葛亮張飛等數十騎走。公盡獲其民眾, 急追先主。張飛據水斷橋, 橫馬按元豐本作案。矛曰:「我張益吳、何諸本同前作翼。德也。可來決死。」公徒乃止。先主斜趣張本作「邪趨」。吳、何、王、石本作「徑趨」。浙本作「徑趨」。漢津, 適與羽船會。而趙雲身抱先主弱子後主, 及擁張、吳、何、王、石本作雍。先主甘夫人相及。濟江。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時權軍柴桑, 既服先主大名, 又悅亮奇雅, 即遣周瑜、程普水軍三萬助先主拒曹公, 大破公軍於赤壁, 焚其舫舟。元豐及錢、張、劉、李、《函》、廖、浙本作「舫舟」。張、吳、何、王、石本依《三國志》作「舟船」。公引軍北歸。張本改作「曹公引軍北歸」。吳、何、王、石諸本作「曹公引歸」。廖刻依元豐本作此文。錢、劉、李、《函》本同。浙本此下全部改刻如元豐本。先主以劉表長子江夏太守琦為荊州刺史。此下, 張本有先主二字。吳、何、王本無。並俱依《三國志》文作「又南征四郡」。如此屢用《三國志》原文改易《常志》, 達四十七行之多。皆張佳胤所為也。吳、何、王、盧、石本並遵之。錢、劉、李、《函》、廖本則悉同元豐本(嘉泰本當同)。浙本剜改從宋舊。以下凡張佳胤改各字, 但注雲「張改」。不更具列「吳、何、王、石本」, 及「浙本剜改」等字樣。先主南平四郡, 張改「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張改璿。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廬江雷緒率部曲數萬口稽顙。張改本刪此句。琦病死, 先主領荊州牧, 張改:「會琦病死, 群下推先主為荊州牧。」治公安。孫權進妹, 恩好綢繆。張改「孫權稍畏之, 進妹固好」。石印本固作恩。以亮為軍師中郎將, 督南三郡事。以關羽為盪寇將軍, 領襄陽太守, 住江北。張飛為征虜將軍、宜都太守。初, 先主之敗東走也, 徑往鄂, 無土地。關羽責之曰:「早從獵中言, 無今日。」先主曰:「安知此不為福也。」也讀如耶。及得荊州, 復有人眾。
孫權遣使求共伐蜀。「又曰:雅願以隆, 成為一家。諸葛孔明母兄在吳, 可令相並。」「雅願」之願錢寫作顧, 《函海》作顧。「成為一家」, 「成」下錢寫本脫三字, 有空格。按此二十二字, 係後人加注, 小字, 被寫為正文。主簿殷觀曰:「若為吳先驅, 大事去矣。今但可贊元豐、錢、劉、李、《函》本並作讚。之, 言新據諸郡, 未可以動。彼必不越我而有蜀也。」以上, 張、吳、何、王、盧本全改用《三國志‧先主傳》文, 作:「權遣使雲曰共取蜀。(但刪「或以為宜報聽許, 吳終不能越荊有蜀。蜀地可為己有」二十一字。)荊州主簿殷觀進曰:若為吳先驅, 未能克蜀, 退為吳所乘, 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贊其伐蜀。而自說新據諸郡, 未可與動。吳必不敢越我而獨取蜀。如此, 進退之計(吳本誤作討), 可以收吳蜀之利。」除刪二十一字外, 一字不易。何義門朱校本, 泐去其字, 全用朱改寫, 如劉、錢、《函》、廖本。蓋依元豐本也。先主乃報曰:「益州不明, 得罪左右。庶幾將軍高義, 上匡漢朝, 下輔宗室。若必尋干戈, 備將放髮於山林;未錢寫本作不。敢聞命。」權果輟計。遷觀別駕。張、吳、何、王、盧、石本復全改從《先主傳》, 作「先主從之。權果輟計。遷觀為別駕從事」。十六年, 益州牧劉璋遣法正迎, 遂西入益州。元豐本與錢、劉、李、《函》、廖、浙諸本只此十七字。張、吳、何、王、盧、石本作:「十六年, 益州牧劉璋遙聞曹公向漢中討張魯……」全依《先主傳》是年文直錄, 至「進軍圍雒。時璋子循守城, 被攻且一年」句止, 凡五百三十九字。似未覺其俱已先著於《二牧志》者。信如顧廣圻校批雲:「事自具《劉二牧志》。張佳胤妄改妄添, 不知古人著書之法耳。」此下, 宋刻與錢、《函》、廖本空格。劉、張、吳、何、王諸本提行。茲按:十九年上冠建安字, 為常氏原本提行之證。此與劉本之遇年提行及張本之依《三國志》提行不同。
建安十九年, 先主克蜀。蜀中豐富盛樂, 置酒大會, 饗食三軍。取蜀城中民金銀頒賜將士, 還其穀帛。賜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金五百斤, 銀千斤, 錢五千萬, 錦段萬匹。其餘各有差。張、吳、何、王、石本此上仍全依《先主傳》改作「十九年夏, 雒城破。進圍成都。數十日, 璋出降。蜀中殷盛豐樂, 先主置酒大饗士卒。取蜀城金銀, 分賜將士。先主遂領益州牧。以諸葛亮為軍師將軍」云云。刪原文城下一「中」字與「還其穀帛」四字而已。以亮為軍師將軍, 署左將軍府事。正張、吳、何、王、石本正上有法字。揚武將軍, 蜀郡太守。關羽督荊州事。張飛為巴西太守。馬超平西將軍。不用許靖。法正說曰:「有獲虛譽而無實者, 靖也。然其浮名稱播海內, 人將謂公輕士。」乃以為長史。龐羲為司馬。李嚴為犍為太守。費觀為巴郡太守。徵錢寫本脫徵字。益州太守南郡董和〔為〕廖本注雲, 「當有為字」。掌軍中郎〔將, 署大司馬府事。〕為、將各字, 舊各本並無。茲依《三國志》和本傳文補。廖本注雲:「當有「將, 巴郡」三字, 將句絕。見《三國志》。王謀在劉璋時為巴郡太守, 見陳壽《季漢輔臣讚》注。」〔巴郡〕太守漢嘉王謀為別駕。廣漢彭羕吳、何諸本誤作羕。下同。為治中。辟零陵劉巴為西曹掾, 廣漢長黃權為偏將軍。於是, 亮為股肱, 正為謀主, 羽、飛、元豐本與張、吳、何、王、浙、石本並作飛羽。他各本倒飛字。超為爪牙, 靖、羲及麋竺、簡雍、孫乾, 山陽伊籍為賓友。和、嚴、權本劉璋所授用也;吳懿、費觀, 璋之婚親也;彭羕, 璋所排擯也;劉巴, 「已」元豐本、廖本無已字。他各本有。蓋李所補。所宿恨也;皆處之顯位, 盡其器能。有志之士, 無不競勸。群下勸先主納劉瑁妻。先主嫌其同族。法正曰:「論其親疏, 錢、劉、李、《函》作疏。何與元豐及錢、劉、李、廖本作與。張、吳、何、王、浙、石與《函海》本作異。晉文之於子圉乎?」從之。正既臨郡, 睚眥之怨、一餐之惠無不報復。或謂諸葛亮曰:「法正顧觀光校雲:「正下原有於字。」今按《法正傳》有於字耳, 各本無有也。蜀郡太縱橫, 將軍宜啟主公。」《正傳》有「抑其威福」句。亮曰:「〔主〕舊各本無。廖本注曰:「當有主字。」《三國志》有。公之在公安也, 北畏曹操之強, 東憚孫權之逼, 內慮孫夫人興《三國志》作生。變於肘腋之下。《三國志》有「當斯之時, 進退狼跋」句。孝直為輔翼, 遂《三國志》作令。翻飛翱翔, 不可復制。如何禁法但稱其姓, 目指之意也。使不得行其志也。也讀如耶。《三國志》作:「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孫夫人才捷元豐本作揵。明、清各本俱作捷。李依《三國志‧法正傳》文改也。剛猛, 有諸兄風。侍婢百人《三國志》作百餘人。皆仗劍侍立。先主每下車, 《三國志》下車作「入」字。心常凜凜。正勸先主還疑當作遠。之。《法正傳》原無此句。
二十年, 孫權使元豐本與廖本只一使字。他各本重使字, 李依《先主傳》增也。報先主, 欲得荊州。先主報曰:「吾方圖涼州。涼州定, 以荊州相與。」孫權怒, 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下公安, 令關羽「下」〔向〕益陽。元豐本作「下益陽」。廖、浙本同。李依《三國志》改作「入益陽」, 劉、李、錢、《函》本同。張佳胤改作「入益州」, 吳、何、王、石本同誤。會曹公入漢中, 張魯走元豐與錢、劉、李、吳、何、《函》、王、浙、石本作定。廖本依《先主傳》改作走。巴西。黃權進曰:「若失漢中, 則三巴不振, 此割蜀人股臂也。」於是先主與吳《先主傳》作權。連和, 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 南郡、零陵、武陵西屬, 引軍還江「夏」〔州〕。舊刻各本誤作「江夏」。茲依《先主傳》改「江州」。以權為護軍, 迎魯。魯已北降曹公。權破公所署三巴太守杜濩、元豐本及錢寫本此下並空二格。《函海》本空格, 仍注雲:「此下應連寫。劉、吳、何、李本無空位。」他各本連。當連。朴胡、袁約元豐本此下又空二格。他本連。等。此下依《先主傳》補一曹字。〔曹〕公留征西將軍夏侯淵、益州刺史趙顒及張郃守漢中。公東還, 此另節回溯破三巴夷王以前事, 故句首公字上當有曹字。郃數犯掠巴界。先主率張飛等進軍宕渠之蒙頭, 拒郃。相持五十餘日。飛從他道邀郃, 戰於陽石, 遂大破郃軍。郃失馬, 緣山, 獨與麾下十餘人從間道還南「也」〔鄭〕。宋、明、清各舊本並作也。茲依《陳志‧張郃傳》改南鄭。二十一年, 先主還成都。
二十二年, 蜀郡太守法正進曰:「曹操一舉降張魯, 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 《函海》作屬。並注雲:「劉、吳、何、李本作蜀。《蜀書‧法正傳》亦並作蜀。」而留淵、郃, 身遽北還;非智不逮、力不足, 將內有憂逼耳。今筭淵、郃才略, 不勝吾元豐、廖本作吾。他各本作我。將率, 《法正傳》作「不勝國之將帥」。顧廣圻校稿雲:「按, (率)即帥字。」舉眾往討, 則必可擒。廖本與錢寫本作擒。他各本並作禽。天以與我, 時不可失也。」先主「從」〔善〕依《法正傳》改。之。以問儒林校尉巴西周群。群對曰:「當得其地。不得其民。若出偏軍, 必不利。」先主遂行。諸葛亮居守, 足食足兵也。《函海》注雲:「原誤共。劉、吳、何、李本並作兵。」蓋指所據紅豆齋鈔本作足食足共也。二十三年, 先主急書發兵。軍師亮以問從事犍為楊洪。洪對曰:「漢中, 蜀之咽喉, 吳、何、王、石本倒作「喉咽」。存亡之機〔會〕, 依《楊洪傳》補。若無漢中, 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 男子當戰, 女子當運。發兵何疑?」亮以法正從行, 「白」〔表〕依《楊洪傳》改。先主, 以洪領蜀郡太守。後遂即真。初, 洪為犍為太守李嚴功曹, 去郡數年, 已為蜀郡, 嚴故在職。而蜀郡何祗為洪門下書佐, 去郡數年, 已為廣漢太守, 洪故在官。是以西土鹹服亮能攬錢寫本誤作擾。拔英秀也。「後洪、祗俱會亮門下, 洪謂祗曰:「君馬何駛?」祗對曰:「故吏馬不為駛。明府馬不進耳。」」「君馬何駛」之「駛」, 吳、何、王、石本作駃, 下同。按此三十一字與史局無關。疑後人據《益部耆舊雜記》插注, 被寫入正文。宋人見裴注有, 遂未戡削耳。二十四年, 先主定漢中, 斬夏侯淵。張郃率吏民內徙。先主遣吳蘭、雷同《三國志》作銅。入武都, 皆沒。乃舉群茂才。時州後部司馬張裕, 亦知占術, 〔謂爭漢中不利, 〕坐漏言, (言先主得蜀, 寅卯之間當失。漢凶劉本誤四。錢寫作●。年在庚子。)按此常氏自注語, 被傳寫入正文也。誅。曹公為魏王, 「王」舊各本重王字, 當衍。西征, 聞法正策, 曰:「固知玄德不辨此。」又曰:「吾收奸雄略盡, 獨不得正邪?」群下上先主為漢中王, 大司馬。顧校稿「大司馬」三字旁加三角號。有人批雲「未詳, 疑有誤」。顧廣圻泐去, 別批雲「《三國志》文也。」以許靖為太傅, 法正為尚書令, 零陵賴恭為太常, 南陽黃權為光祿勳, 王謀為少府, 武陵廖立為侍中。關羽為前將軍, 張飛為右將軍, 馬超為左將軍, 皆假節鉞。又以黃忠為後將軍, 趙雲翊軍將軍。其餘各進官號。軍師諸葛亮曰:「黃忠名望, 本非關張馬超之倫也。今張馬在近, 親見其功, 猶可喻指。關遙聞之, 恐必不悅。」先主曰:「吾自解之。」時關羽自江陵圍曹仁於樊城。遣前部司馬犍為費詩拜假節。羽怒曰:「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受拜。詩謂曰:「昔蕭、曹與高祖幼舊, 《三國志‧費詩傳》作「與高祖少小親舊」。陳、韓亡命後至, 論吳本作諭。他各本同《三國志》作論。劉、《函》本無此字。其班何、王、石本作拜。爵, 《詩傳》作班列。韓最居上。未聞蕭、曹以此為怨。今王以一時之功隆崇於漢升, 元豐本以下舊刻並有小注雲:「黃忠字也」。張、吳、何、王、石本但作「忠字」二字。蓋常氏自注語。《三國志‧費詩傳》作「隆崇於漢室」。常氏改正之也。意之輕重, 寧當與君侯齊乎?王與君侯, 譬猶一體, 禍福同之。愚謂君侯不宜計官號之高下、爵位《費詩傳》作祿。之多少也。」羽即受拜。初, 羽聞馬超來降, 素非知故, 書與諸葛亮, 問其人材。《三國志‧羽傳》作「問超人才可誰比類」。亮知羽忌前, 《羽傳》作「護前」。答曰:「孟起, 「黔」〔黥〕元豐與廖本作黔。他各本並作黥。李依《羽傳》改也。彭之徒, 《羽傳》有「兼資文武, 雄烈過人」句。一世之「桀」〔傑〕, 元豐、廖本作桀。他各本作傑。當與益張、吳、王、石本作翼。德並驅爭先, 猶不如髯之絕倫《羽傳》有「逸群」二字。也。」羽省書忻悅, 以示賓客。羽美鬢元豐本作●, 錢、《函》、廖作鬢。張、吳、何、王、浙、石本並依《羽傳》改作鬚。●字是。髭, 故亮稱雲髯也。羽臂嘗中流矢, 每天陰疼痛。醫言矢鋒有毒, 須破臂刮毒, 患乃可除。羽即伸臂使治。時適會客, 臂血流離, 盈於盤器, 而羽引酒割炙, 言笑自若。魏王遣左將軍於禁督七《函海》注雲:「李本闕七字, 有空格。」軍三萬人救樊, 漢水暴長, 皆為羽所獲。又殺魏將龐德, 威震華夏。魏王議徙許都, 以避其銳。而孫權襲江陵, 將軍「傅」士仁、唐百川校箋雲:「傅字當衍。《三國志‧楊戲傳》及《吳主傳》、《呂蒙傳》均無。今本《羽傳》亦衍。」說是。南郡太守麋芳降吳。羽久不拔城, 魏右將軍徐晃救樊。羽退還, 遂為孫權所殺。吳盡取荊州, 以劉璋《函海》誤作「潘璋」。為益州牧, 住「姊」〔秭〕歸。是歲, 尚書令法正卒, 謚曰翼侯。以尚書劉巴為尚書令。
二十五年春正月, 魏武王薨, 嗣王丕即位, 改元延康。蜀傳聞漢帝見害, 先主乃發喪, 制服, 追謚曰「孝湣皇帝」。所在並言眾瑞。故議郎陽泉亭侯劉豹, 青衣侯向舉, 偏將軍張裔、黃權, 〔大〕各舊本脫, 《三國志‧先主傳》原文有。廖本註雲「當有大字」。司馬屬陰純, 別駕趙莋, 治中楊洪, 從事祭酒何宗, 議曹從事杜瓊, 勸學從事張爽、尹默、「譙」周〔群〕各舊本與《三國志》同作「譙周」。考譙周當時尚未入仕, 而表中明有周群。當是傳鈔誤周群為譙周。茲改正。仍詳注。等上〔言〕:「河洛符驗, 《三國志先主傳》作「臣聞:《河圖》《洛書》, 五經讖緯」。孔子所甄。《函海》此下注雲:「劉、李本有水字。《蜀書》有:「驗應自遠。謹案《洛書‧甄曜度》曰」云云。」〔《洛書‧甄曜度》曰:〕赤三日, 德昌九世, 會備合為帝際。《洛書‧寶號命》元豐及錢、劉、李、《函》本作《洛寶書號命》。張、吳、何、王、廖本依《三國志》改。曰:天度帝道, 備稱皇。」《先主傳》此下有「以統握契, 百成不敗」句, 為《寶號命》文。又引有《洛書‧錄運期》與《孝經鉤命決解》兩條。又言:「周群父未亡時, 數言西南有黃氣, 立數十丈, 而景雲祥風從璿璣下, 來應之。如《圖》、《書》, 必有天子出。方今大王應際而生, 與神合契。願速即洪業, 以寧海內。」原表全文在《三國志》。《常志》節刪近二百字。先主未許。冬, 魏王丕即皇帝位, 改元黃初。漢獻帝遜位, 為山陽公。
章武元年, 魏黃初二年也。春, 太傅許靖、安漢將軍麋竺、軍師將軍諸葛亮、太常賴恭、光祿勳黃權、少府王謀等乃按《陳志‧先主傳》文, 乃字當作「表」。勸先主紹漢絕統, 何、王二本二字倒。浙本剜改。即帝號。先主不許。亮進曰:「昔吳漢、耿弇等勸世祖。世祖辭讓。耿純進曰:天下英雄喁喁, 冀有所望。若不從議者, 士大夫各歸「其」(求)元豐與廖本作其, 他各本作求, 李依《三國志》改也。當作求。主, 無《三國志》此下有為字。從公也。世祖感《函海》本作惑。之。今曹氏篡漢, 天下無主, 大王紹世而起, 乃其宜也。士大夫隨大王久勤苦者, 亦欲望尺寸之功, 如純言耳。」先主乃從之。亮與博士許慈、議郎孟光建立禮儀, 擇令辰, 〔上尊號。〕依《先主傳》補三字。費詩上疏曰:「殿下以曹操父子逼主篡位, 故乃羈旅萬里, 「」〔糾〕元豐、錢、廖本作。他各本並作糾。合士眾, 將以討賊。今大敵未克而先自立, 恐人張、吳、何、王、浙石本同《詩傳》此下有心字。疑惑。昔高祖與楚約, 先破秦者王。及屠鹹陽, 獲子嬰, 猶《詩傳》此下有懷字。推讓。況今殿下未出門, 《詩傳》此下有庭字。便欲自立。《詩傳》此下有邪字。愚臣誠不為殿下取也。」朝廷錢、《函》二本作庭。左遷詩張、吳、何、王、石本作帥。他各本並作詩。部永昌從事。夏四月丙午, 先主即帝位, 大赦, 改元章武。以諸葛亮為丞相, 假節, 錄尚書〔事〕;依《亮傳》補。許靖為右《靖傳》無右字。司徒;張飛車騎將車, 領司隸校尉, 進封西鄉侯;馬超驃騎將軍, 領涼州刺史, 封斄鄉侯, 北督臨沮;偏將軍吳懿為關中都督。進吳、何、王、浙本此下有侯字, 當上屬吳懿為句。元豐與錢、劉、《函》、廖本並無。蓋張佳胤增也。魏延鎮北將軍, 李嚴輔漢將軍, 襄陽馬良為侍中, 楊儀為尚書, 蜀郡何宗為鴻臚。立宗廟, 祫祭高皇帝、世祖光武皇帝。五月辛巳, 立皇后吳氏, 吳懿妹「劉璋兄瑁妻」五字當是後人注文。也。子禪為皇太子。六月, 立子永為魯王, 理為梁王。
先主將東征, 以復關羽之恥。命張飛率巴西萬兵, 將會江州。飛帳下將張達、範彊錢、劉、李本作疆。殺飛, 持其首奔吳。初, 飛元豐本及他明、清諸本皆有羽字。廖本無。勇冠三軍, 元豐本與廖本作「三軍」。他明、清本作「三國」。〔與關羽〕廖本注雲:「當有脫。」指此。俱稱萬人「之」敵。羽善待小人而驕士大夫, 飛愛敬君子而不卹小人, 是以皆敗。先主常戒「之」〔飛〕曰:「卿刑殺《飛傳》有既字。過差, 鞭撻《飛傳》作撾。健兒《飛傳》有而字。令在左右, 此取禍之道。」飛不悟, 故敗。《飛傳》作「猶不悛」。先主聞飛營軍《飛傳》無「營軍」二字。都督之有表也, 曰:「噫!飛死矣。」命丞相亮領司隸校尉。秋七月, 先主東伐, 群臣多諫, 不納。廣漢秦宓上陳, 天時必無其利。先主怒, 縶之於理。孫權送書請和, 先主不聽。吳將陸議、顧廣圻校稿雲:「陸遜一名議。」李異、劉阿等軍至「姊」〔秭〕廖本作秭。他各舊本作秭。歸。《三國志‧先主傳》雲:「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常志》舊刻中元豐、錢、劉、李、《函》、廖、浙本有至字。他各本無。左、右領軍南郡馮習、陳留吳班自建平攻破異等, 軍次「姊」〔秭〕此處元豐本亦作姊。仍當作秭。歸。武陵五溪蠻夷遣使請兵。
二年春正月, 先主軍「姊」〔秭〕歸。吳班、陳「戒」〔式〕元豐、錢、張、吳、何、王、浙、石本作戒。劉本作誠。李本作畿。《三國志‧先主傳》作式。顧廣圻校稿雲:「後作式。」等水軍屯夷陵, 夾江東西岸。二月, 將進。黃權諫曰:「吳人悍戰。而水軍「泝」〔順〕各舊本皆訛作泝。茲依《陳志‧權傳》改作順。流, 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嘗元豐與錢、劉、李、《函》本作嘗。吳、何、王、浙、石誤作當。寇。陛下宜為後鎮。」先主不從, 以權為鎮北將軍, 督江北軍。先主連營稍前, 軍於夷道猇亭, 遣侍中馬良經佷山, 安慰五溪蠻夷。夏六月, 黃氣見自「姊」〔秭〕歸十餘里中, 廣十餘丈。後十數日, 與吳人戰, 先主敗績。馮習及將張南皆死。先主嘆曰:「吾之敗, 天也!」委舟舫, 由步道還魚復。將軍義陽傅彤為後殿。李本作「殿後」。兵眾死盡, 彤氣益烈。吳將喻令降。彤罵曰:「吳狗!何有漢將軍降者。」遂戰死。從事祭酒程畿獨泝江退。眾曰:《陳志‧楊戲傳》作「或告之曰」。「後追以元豐、錢、劉、李、廖、浙本作以。張、吳、何、王、石本從《陳志》作已。至, 宜解舫輕行。」《陳志》作「解船輕去」。畿曰:「吾在軍, 未習為敵之走, 《陳志》作「未曾為敵走」。況從天子乎?」亦見殺。黃權偏軍孤絕, 遂北降魏。李異、劉阿等踵元豐、錢、劉、李、《函》、廖、石本作踵, 張、吳、何、王、浙本作追。躡先主, 屯南山, 〔至秋退巫。〕先主改魚復曰永安。丞相亮聞而歎曰:「法孝直若在, 則能制主上, 使不東行。「既」〔就〕元豐、劉、李、吳、何、王、浙、石本並作既。錢、《函》本作歸。《法正傳》作就。當作就。復東行, 必不顛元豐與廖本作顛。浙本作黑巴。他各舊本均依《三國志‧正傳》作傾。蓋李所改也。危矣。」八月, 司徒靖卒。是歲, 驃騎將軍馬超亦卒, 臨沒上疏曰:「臣宗門二百餘口, 為孟德所誅略盡。唯從弟岱, 當為微宗血食之係。深託陛下。」岱官至平北將軍。拜彤子僉左「右」〔中〕元豐本與張、吳、何、王、浙、石本並作中。錢、《函》、劉、李本作右。廖本亦作右, 有注雲「當作中」。郎將。冬十月, 詔丞相亮營南北郊於成都。
孫權聞先主「在」〔住〕《三國志》作住。住此則有再舉可能, 故權懼。舊鈔訛在也。白帝, 甚懼, 遣使請和。先主使太劉本作大。中大夫南陽宗瑋報命。十有一月, 先主寢疾。十有二月, 漢嘉太守黃元, 素亮所不善, 《楊洪傳》殿版作「喜」, 宋本作「善」。聞先主疾何、王、浙本作寢。病, 慮有後患, 舉郡吳、何、王、石本作兵。浙本黑巴。拒守。
三年春正月, 召丞相亮於成都。「詔」亮省疾於永安。舊各本衍詔字。當刪剔。元燒臨邛城。治中從事楊洪啟太子, 遣將軍陳曶、鄭綽由當作出。青衣水伐當作截。元, 滅之。當作「禽之」。二月, 亮至永安。先主謂曰:「君才十倍曹丕, 必能安國, 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 輔之。如其不才, 君可自取。」亮涕泣對曰:「臣敢竭股肱之力, 效忠貞之節, 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太子曰:「汝與丞相從事, 事之如父。」亮與尚書令李嚴並受寄託。夏四月, 先主殂元豐、錢、劉、李、《函》、廖本作殂。嘉泰本當同。吳、何、王、石本作崩, 張佳胤所改也。浙本作黑巴。於永安宮, 時年六十三。亮表後主曰:「大行皇帝邁仁樹德, 覆育無「彊」〔疆〕《函海》註雲:「原訛彊。」今廖本亦訛作彊。元豐及他各本並同。《三國志》作疆。昊天不弔, 今月二十四日, 奄忽升遐。臣妾號咷, 如喪考妣。乃顧遺何、王二本誤作遣。浙本黑巴。詔, 事元豐及錢、劉、李、《函》、廖本並作事。張、吳、何、王、浙、石本並作是。張佳胤改也。《先主傳》與《武侯集》並作事。惟太宗, 元豐本作中。浙本黑巴。《先主傳》此下有「動容損益」句。百寮發哀, 三日除服。到葬元豐本, 與吳、何、王、浙、石本此下有「期」字。錢、劉、李、《函》、廖本無。當無。復服。《三國志‧先主傳》作:「到葬期復如禮。」其郡國守、相、令、長、丞、尉, 《陳志》無丞字。三日除服。」五月, 梓宮至成都, 謚曰昭烈皇帝。秋八月, 葬惠陵。
譔曰:元豐與《函海》本作「讚曰」。他各本並作「譔曰」。漢末大亂, 雄桀元豐、錢、廖本作桀。他各本並作傑。並起。若董卓、呂布、二袁、韓、馬、張楊、劉表之徒, 兼州連郡, 眾踰萬計, 叱吒之間, 皆自謂漢祖可踵, 桓、文易邁;而魏武神武幹略, 戡屠盪盡。於時先主名微人鮮, 而能龍興鳳舉, 《函海》注雲「龍興鳳舉四字元作注。劉、吳、何、李本作大文」。今按元豐與舊各本並作大文。伯豫、君徐, 假翼荊楚, 翻飛梁益之地, 克元豐、廖本作克、他各本並作元。胤漢祚, 而〔與〕吳、魏「與之」鼎峙。舊各本與字倒下, 並衍之字。於文法不合。當乙刪正。非英才命世, 孰克如之。然, 必以曹氏替漢, 宜扶信順以明至公。還乎名號, 為義士所非。及其寄死, 何本作命。顧觀光校戡記亦作命。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陳子以為君臣之至公, 古今之盛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