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陽國志》作者介紹

常璩(約291——361, 字道將, 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州市)人, 東晉史學家。
常璩出生於西晉末年。成漢時期, 常璩曾擔任散騎常侍。公元347, 成東晉大將桓溫伐蜀, 常璩勸漢皇帝李勢降晉。成漢滅亡後, 常璩入晉, 卻受到東晉士族的歧視、輕藐, 因此專注于修史, 撰寫成《華陽國志》。

西晉末年, 常璩在蜀地出生。公元301年(西晉永寧元年), 李特在蜀地率流民起義。當地士族紛紛舉家遷往他鄉。 常氏以常寬為首, 跟隨杜弢等人遷徙到荊湘一帶。常璩當時年幼, 家境貧困, 沒能遷徙, 改為依附青城人范長生。李特死後, 其子李雄繼續率領農民起義軍。公元304年(西晉永興元年), 李雄建立成漢政權, 常璩一族受到李雄的安定撫慰。李雄發展農業, 又興起禮樂法度, 文章教化。此時蜀地清平安寧 , 年成豐收, 賦稅微薄。常璩正值壯年, 在安定生活中 , 得以大量閱讀先世遺留下來的書籍, 以文學淵博自稱。

公元333年(成漢玉衡二十三年), 李雄派遣李壽奪取寧州, 招還流民。蜀人在交趾、南中、荊湘避亂的, 都陸續反還, 常寬等人也回歸蜀地。此時常璩已四十歲, 剛回歸蜀地的族人都來依附他。常璩勤勉地學習, 多向他人請教, 又向歸還流民詢問流離他鄉時的地理狀況與所經歷的事, 記載、撰述豐富。

李期、李壽在位時, 常璩為史官。此後, 常璩又撰寫《蜀漢書》。李壽與東晉斷絕外交, 而結好於北方, 採錄《蜀漢書》並將其送給後趙皇帝石虎, 所以北方的文人最先傳鈔, 因此最先流傳于北方黃河流域。李勢即位後, 常璩升任散騎常侍, 因成漢動亂而忿怨。一直信服巴西龔壯言論, 嚮往東晉。

公元347年(東晉永和三年), 東晉大將桓溫伐蜀, 軍至成都, 縱火燒成都城的城門。人們十分害怕, 意志不復堅定。常璩與中書監王嘏等人勸李勢投降。成漢滅亡後, 桓溫在蜀地舉任賢能, 器重常璩以及尚書僕射王誓、中書監王瑜、鎮東將軍鄧定等人, 授以參軍之職, 以安撫民心。此後, 常璩又依照形勢前往東晉都城建康。

常璩入晉後, 東晉士族重用中原故族, 輕視蜀人。此時常璩已年老, 又受歧視, 便不再在仕途中追求進取, 一心專注于史學。常璩便心懷憤怒搜尋舊人的著作, 並改寫成《華陽國志》。《華陽國志》讚譽了中國西南地區文化悠遠, 記載描述了諸多中國西南的歷史人物, 以此抗衡中原、揚越, 反抗東晉士族對蜀人的輕藐。因為資料新穎可靠, 敍述有條理, 文詞典雅、莊嚴, 符合古代士流的愛好, 所以能夠流行, 成為千百年來地方誌著作的取作準則, 一部影響深遠的史學巨著。

常璩撰寫的《華陽國志》是一部有影響的歷史、地理著作, 《四庫全書》入史部載記類, 近人則往往將其劃入地方誌中, 並被譽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方志之一。

該書資料豐富, 取材廣泛, 引據於司馬相如、嚴君平、揚雄、譙周、習鑿齒、王隱、虞預、幹寶等人的作品, 內用豐富且簡明扼要, 對於古代史料, 能批判吸收, 而非一味盲從濫用。草創始就, 即倍受重視。書成之後, 就被世人廣泛傳鈔, 流行南北。范曄著《後漢書》, 裴松之注《三國志》, 曾大量採取其文, 後來崔鴻著《十六國春秋》、酈道元注《水經》、劉昭注《後漢志》, 凡涉及西南史地者, 亦無不儘量吸收《華陽國志》的成果。 從《隋書·經籍志》開始, 歷代書志均加著錄。

《華陽國志》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誌, 全書共十二卷, 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誌, 是一部名聞中外、影響深遠的史學巨著, 是研究我國西南地區山川、歷史、人物、民俗的重要史料。常璩的其餘著作:《蜀記》、《巴漢記》、《南中志》、《蜀李書》、《益部士女總贊》均改寫為《華陽國志》的一部分。

《華陽國志》為常璩代表作。《華陽國志》凡十二卷, 約分為三個部分:第一至四卷, 述梁、益、寧三州地理與其古史;第五至九卷, 記述公孫述以來的割據蜀地者始末;第十、十一兩, 標榜蜀地的人物, 最後以《自序》為一卷, 又輯附三州人物目錄。全書共約九萬字, 在當時, 可謂地方史一鴻篇巨制。

蜀記
李雄時期, 常璩撰寫《蜀紀》。此篇初名《蜀記》, 曾單行。後來改為《華陽國志》之一篇, 稱為《蜀志》。《蜀本紀》取材於楊雄《蜀本紀》、應劭《風俗通》、譙周《益州記》、陳壽《益部耆舊》與揚雄、左思兩《蜀都賦》、來敏《本蜀論》、趙寧《鄉俗記》及常璩自己的見聞, 而以《史記》、《漢書》、《續漢書》、《漢紀》、《續漢紀》與陳壽、王崇《蜀書》之文參校訂正。其他所雲司馬相如、嚴君平, 陽城子玄等人的《蜀本紀》。

巴漢記
常璩於撰述《蜀記》同時, 亦撰寫《巴記》, 取材于譙周《三巴記》及回到蜀地的荊湘流民傳述。後複採用祝龜《漢中志》與鄭僅、陳術所寫的書, 以及東三郡與梓潼郡、陰平郡往事, 稱為《巴漢記》, 到李壽時流傳於北方。永和中, 收入《華陽國志》, 始分為《巴志》與《漢中志》二卷。

南中志
李壽取寧州後, 常璩纂述《南中志》。《南中志》成書較晚, 取材于楊終《哀牢傳》, 譙周《南中異物志》, 魏完《南中志》等書, 另外還大量記述北還流民的傳說。後來收入《華陽國志》時, 全用《南中志》舊文, 未有增改。

蜀李書
漢興初, 常璩取《漢紀》所載公孫述事, 像陳壽書一樣, 將內容分為《紀》、《傳》兩部分, 稱為《蜀漢書》, 正文共九卷, 合《自序》共有十卷。因為李勢將該書送給石虎, 已刪除常氏《自序》, 改稱《蜀李書》, 所以北方的文士最先傳抄。又名《漢之書》、《漢志書》等, 後來改寫為《華陽國志》一部分。

益部士女總贊
成漢時, 常璩撰有《益部士女總贊》一篇。常璩入晉後, 將其收入《華陽國志》, 並在各個人物下添加小傳, 改寫為為《先賢》、《後賢》兩篇。

爭議
《隋書·經籍志》又在《華陽國志》下附有梁有《蜀平記》十卷, 《蜀漢偽官故事》一卷, 等字。史學家任乃強認為《蜀平記》和《蜀漢偽官故事》為蕭方等與其幕僚、賓客所撰, 記載成漢政權的事, 作者並非常璩。《隋書》原意不是說二書作者是常璩, 而是其內容大多出於常璩的《蜀漢書》, 故附在該篇目下。